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9:活动中遇到家长“急功近利”怎么办?
中午的时候,在“绿马甲行动”志愿者群里,几位志愿者老师从讨论家长们对“知识提升的要求”与“自然教育对孩子素质提升见效缓慢”之间的矛盾开始,慢慢讨论到如何理解和干预家长的“急功近利”。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颇受启发,于是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梳理了一下,并记录下来。欢迎留言、转发、讨论。
温馨提示:本文5333字,字多图少又烧脑,现在走还来得及。
“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好好观察,要写作文。”这句话在我做公益讲解志愿者的经历中,常常听见。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冬天在杭州植物园做公益自然讲解,当时地上有很多麦冬蓝色的果实被鸟儿吃掉后,吐出来的玉色的核。有一个小男孩捡了几粒麦冬核,又捡了几粒蓝色的种子,从人群中挤进来,一脸兴奋的举着手心:“老师你看!”我还没说话,他的母亲立刻提醒了:“好好听老师说,一会儿回去要写作文呢,写不出来看你怎么办!”孩子一下子泄了气,手一松,麦冬果实就全部滑落了。
我当时正好讲完了佘山羊奶子,旁边就是麦冬、山麦冬、吉祥草的对比,于是从地上捡起来刚刚小男孩扔掉的果实,又发动几个孩子找了了红色的吉祥草和黑色的山麦冬果实,放在手心展示,对比着讲起来,小男孩也就听得很认真了。
这个小插曲就这样顺利的过去了,我也并不知道后续这个小男孩有没有写出来生动的作文,只不过他听见家长提醒时,那个一下子沮丧起来的表情,让我至今也印象深刻。
慢点评判,先了解一下问题是什么
这样的现象在自然教育活动中并不少见,一开始,我们会根据常识进行最直接的评判,觉得是家长太急功近利了。这个事情就很容易变成判断题:家长某某行为是不是急功近利?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不看重知识?以及变成选择题:要不要为某个具体目标(比如写作文)而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然后大家就开始做题了。
但做题之前,其实可以先退一步,在评判之前,先了解一下家长们的思考出发点。
在布鲁姆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第一阶段是诊断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状况进行评价,放在学校里具体科目上就是摸底考试。放在自然教育活动中具体一点就是报名前的问卷调查表(当然只有少部分机构做到了),宽泛一点就是,至少要去了解家长这个群体的特征。
从我主观上来看,现在的孩子校外活动选择繁多,就算从“写作文”的目标出发,能够送孩子来进行自然观察之后再写作文,也比直接送孩子去作文培训班或者干脆网上抄范文的家长,在主观意愿上,更在意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了。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家长的动机还是好的,希望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自然观察,来写出生动活泼的作文。可有这样好的动机的家长,一开口却让兴致勃勃参与观察的小男孩瞬间沮丧,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动机使用不当,损害孩子的兴趣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具体说一下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动机指的是激发并维持学生朝某一目标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来源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不需要外界诱因,行动本身就是动力,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就可以引发。比如,因为喜欢自然,就去进行自然观察。外部动机是由外界引发的动机,比如因为自然界很好玩,因为要写作文,因为参加自然体验活动回来可以写作文,或者因为不去参加自然体育活动家长要骂等等,除了由孩子本身兴趣激发的动机,都可以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是可以并存的,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损害内部动机。
这样的话,每个家长肯定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足够的内部动机,能够自发自动的学习,那多省事儿啊!但是,这真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动机的成因与孩子身心发展的其他特点一样,都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来。内部因素最典型的就是年龄,年龄越小,越趋向于外部动机,这是不受外部控制的。所以小孩子总需要大人外部刺激才有行动,比如提醒、示范、奖励和惩罚。外部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作用,那句老话:“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就反应了社会中他人的榜样作用,此处不赘述了。
会主动观察的孩子,会主动学习
前几天看见一个新闻,某学校家长学校门口举大字报要求校长下课,理由是孩子所在班级高考成绩不佳,都怪校长搞素质教育,不重视知识。这其实也是常常听见的把知识学习与其他学习相对立起来的观点。
其实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教育目标啊。素质教育是我国教改中的重要的内容,现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已经越来越注重全面发展了,与小镇做题家一对比,实践证明了,德智体美劳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古德莱德按照课程运行的客观状态进行分类,从教育专家设计的完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理想课程开始,经过国家结合国情实施,教师领会,教师展示,学生实际体会这几个环节后,课程的到达率大约只剩理想课程的20%,实际学生能表达出来的,约为理想课程的10%。也就是说,成绩的增幅,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也就是在理想课程的10%的基础上,多几个百分点。那么决定这几个百分点的增幅的,不是单一的智力因素,而是德智体美劳里的其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了。
换句话说,谁家孩子自制力强,谁家孩子注意力集中,谁家孩子心理素质好,感知能力敏锐,这样的孩子往往成绩也会同步扎实的提高。也就是说“会主动观察的孩子,会主动学习”,这里的主动,指孩子的主体性,就是学习动机从外部转向内部了。
培养内部动机,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作用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导致学习效果。换成开头小男的例子,如果是他主动想要观察,那么他对观察行为的积极性就高,观察得仔细了,心中有数,下笔就有内容可写。而如果是被任务推着走,动机就来自于外部,主动性就很难激发了,所以他一听要写作文,才会那么沮丧。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具有主动性,那么内部动机怎么培养?这里要提到两个基本的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马斯洛将人的七种基本需要按层次列了出来,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美、自我实现。其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也就是一旦满足就不会再产生。
这个理论具有层次性和顺序性,只有满足低层次需要,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也就是说,求知与理解,是在归属与爱、尊重被满足的前提下,才会产生。通俗的说,一个总是被父母要求行动,而不能自主选择的孩子,是很难主动求知的。而被尊重,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权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内部动机,积极主动的学习。
德西、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更详细的说明了动机与自我决定的关系。他们说:“人都有自我决定的潜能,该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从而使我们能灵活的适应环境。”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主动行为,往往是由“我需要”、“环境许可”、“我感兴趣”、“对我的发展有利”共同作用,激发自我决定机制。
动机与自我决定的关系
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参加自然体验活动和写作文之间,并不冲突,是可以兼顾的。写作文是孩子需要的,参加体验活动符合“感兴趣”和“环境许可”,这二者共同对孩子的发展有利,理论上,孩子是完全可以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激发自我决定机制的。这也就是说,家长的动机是没有问题的。
那你可能很疑惑,好像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可是那个孩子在妈妈的提醒下,明显沮丧了,而且看起来兴趣也被破坏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激发自我决定感,需要满足三个基本需要。第一是自主选择,不是受他人控制,否则会削弱内部动机。所以孩子在认真学习的时候,家长别跑过去告诉他:“你要好好学习啊!”第二是能力需要,孩子要感觉自己能够胜任这个任务。第三是关系需要,有归属感,这里与马斯洛的归属与爱一致。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内化。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开篇的家长的问题在于延续了孩子小的时候要靠提醒才能行动,而忽视了孩子已经有了主动观察的能力了。家长的过度提醒就是没有满足孩子自主选择的需要和能力需要,以至于外部动机过强,削弱了内部动机。
这些理论,活动中怎么用?
通过上面对家长动机的可实现性与正当性分析,我们知道了家长未必是急功近利,也许只是焦虑和用错了教育方法。而对智育与全面发展的分析,我们也知道了自然教育并非与追求知识是对立的。
我们在实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时,也就明白了,术业有专攻,好动机的家长未必明白好方法,也有很多并不了解自然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理念的,那么对他们不妨宽容一些。蒋老师分享的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蒋老师说:
我在公益讲解中向公众解说不起眼的一株小草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是为我们人类生存所作之看不见的贡献。我带孩子们进行夜间观察时解说蛙蛙们对森林保护和农田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和安全农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孩子和家长当场就说,以前不知道这些,原来蛙蛙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以后再也不吃不买野生蛙类了。
你看,家长们不合适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信息差和不了解,教育也是同理。我们在盖娅培训的时候,老师们也说,要和家长站在一起,指的是我们要努力去缩减家长与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异。
当然,这些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在一场一两小时的短期活动中,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能想到的,大概有这些点:
一:活动本身的吸引。按照目标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的活动,活动开展严格围绕目标进行,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二:宽容的氛围,有孩子游离是OK的,有家长有异议也是OK的。
三:善用教学机智,引导手法灵活多样,可以用眼神,动作,行为等控场,可用榜样示范法唤回游离的参与者。如果有干扰次序的行为,也可以直接出言提醒,然后迅速回到活动主线中。有助教可以由助教来完成维持秩序的工作。
四:课后沟通,以及日常理念传递,榜样示范等等。
总结一下
所以总结一下:1、自然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是可以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与追求知识并不冲突。2、自然教育因其特殊的形式与手法,在孩子身心发展的作用上比较大,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无论什么教育,都是缓慢的。4、家长也是普通人,要了解他们焦虑背后的因素,与家长站在一起,减少信息差,帮助他们减少焦虑。5、教育不是说服人,是感染人,你的专业素养,你的经验,你的人格魅力,都是可以用起来的。
最后:这篇文章确实很烧脑,字又多图又少,写的时间是这个系列其他文章的三倍。本来是想删掉一些角度的,但想到理解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家长和自然教育从业者而言,都更有意义。写的过程也帮助我理解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特别感谢你有耐心看到这里。
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或者赞赏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习动机:(节选自《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1、定义:激发并维持学生朝某一目标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2、分类:
按动力分
①内部动机:不需要外界诱因,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引发。
②外部动机:由外界诱因引发的动机。
内外部动机可以同时存在,外部动机可以内化。外部动机使用不当,可能削弱内部动机。
2、奥苏泊尔动机理论:
①认知驱动力:对认知的需求驱动,此为内部动机。
②自我提高驱动力:个体因为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此为外部动机。
③附属驱动力:获得他人赞许、认可的需要。此为外部动机。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①个体发展成熟度:年龄越小越趋向于外部动机,这不受人为控制。
②自身需要:目标结构影响,比如成绩、掌握水平等
③志向水平:价值观影响
④性格个体差异影响
2、外部因素
①社会:社会要求、价值观、舆论等
②家庭:文化背景、父母背景因素、要求、教育方式等
③学校:学校环境氛围、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媒介作用(沟通家校社会)等。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学习动机作用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导致学习效果。
3、耶克斯-多德定律(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概念及特点(略)
2、应用:
①学习动机的缺失可能由于某种需要性缺失未得到满足引起,应当全面关心学生,排除干扰。
②引导学生将行为转为内部动机,主动追求成长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
1、代表人物:德西、瑞安
2、有机整合理论:
①自我决定:个体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与环境信息基础上,对环境信息的自由选择。
②人都有自我决定的潜能,该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从而使我们能灵活的适应环境。
3、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激发自我决定感,需要满足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3:活动中“特殊”孩子出状况的部分干预方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9:你参加的“自然体验活动”是自然教育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8:孩子有很多问题,但他们并不需要现成答案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过日子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